写一篇世界语短文时,遇到一个小问题:不知道“油条”这个中国食品怎么翻译成世界语,于是到网上的中国世界语论坛求助。归纳起来,大家的意见有两种:
1、遇到需要表达中国特有的一些事务时,就应该大胆地把汉语词汇引入世界语,用的次数多了,就会被各国的世界语者所接受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世界语者学习。所以“油条”可以这样翻译:
jutjaŭo,然后附上解释:pufa fritaĵo en formo de bastoneto.
2、意译:frita pastotordaĵo;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;
这两种意见,我觉得都值得商榷。
第1种,如果各国世界语者在翻译自己国家特有事物名称时,都直接把自己民族语言引入世界语,那世界语的词根将增加很多,不利于世界语的推广学习。当然,有的国家的世界语者已经这样做了,但不能“和尚能动,我也能动”。做不做什么事,要看对不对、能不能做,而不是看别人做不做。
第2种,感觉不是词的翻译,而是解释性的句子。譬如,pano 这个词,如果解释,可以说成“用面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”,但如果翻译,说“面包”就行了。同理,香蕉,“longa frukto kun flava ŝelo”是解释,“banano”是翻译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frita pastotordaĵo”或者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是对油条这种中国食品的解释性介绍,而不是对名称的翻译。
你用世界语说“Mi ŝatas manĝi fritaĵon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其他国家的人再翻译成自己的文字,就不是“我喜欢吃油条”,而成了“我喜欢吃用油炸的两根连在一起的面棍”了。
用解释性文字翻译油条这类词的,是想尽可能地把油条这种中国食品解释清楚,让老外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。其实,对没有见过、吃过油条的老外来说,用有限的词(毕竟你不能用词太多)说得再详细,老外也还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。
既然如此,还不以如意译方式翻译这类词。而且,只翻译汉语词意的关键字,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该词时,附加解释。当然,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优势,能配图或者视频则更好。譬如,油条翻译成 oleobastono,包子翻译成farĉopako。这样做,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:
1、利用世界语已有的词根,按照构词规则生成新词,不增加世界语的词根数量,减轻了学习者记忆单词的负担;
2、学习者望文知意,看过解释后,比较容易记住这个词。
3、一次解释,多次使用,提高了语言效率。如果使用解释性文字翻译,则相当于每次出现这个词时都解释一遍;如果采用合成词,只是第一次出现时解释一遍,显然效率要高。一篇文章中五个地方出现“油条”这个词,使用解释性语言翻译,就要重复四次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而如果采用意译关键字的办法,只出现一次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其他地方使用oleobastono就行了,节省时间,效率提高。
当然,这样翻译,要求一定要了解汉语词的本意,不能望文生义,把油条的油写成 petrolo,包子的包理解成 sako。而且,包子和饺子,都是用面皮把馅包住的,如何区分也要考虑。要不,包子是 farĉopako,饺子是 etfarĉopako?如果想说小包子怎么办?那就 malgranda farĉopako了,大饺子,当然就是 granda etfarĉopako了。
中国世界语网站绿网
Verda Reto
la ĉina esperanta retejo
http://reto.cn
http://verdareto.com
1、遇到需要表达中国特有的一些事务时,就应该大胆地把汉语词汇引入世界语,用的次数多了,就会被各国的世界语者所接受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世界语者学习。所以“油条”可以这样翻译:
jutjaŭo,然后附上解释:pufa fritaĵo en formo de bastoneto.
2、意译:frita pastotordaĵo;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;
这两种意见,我觉得都值得商榷。
第1种,如果各国世界语者在翻译自己国家特有事物名称时,都直接把自己民族语言引入世界语,那世界语的词根将增加很多,不利于世界语的推广学习。当然,有的国家的世界语者已经这样做了,但不能“和尚能动,我也能动”。做不做什么事,要看对不对、能不能做,而不是看别人做不做。
第2种,感觉不是词的翻译,而是解释性的句子。譬如,pano 这个词,如果解释,可以说成“用面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”,但如果翻译,说“面包”就行了。同理,香蕉,“longa frukto kun flava ŝelo”是解释,“banano”是翻译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frita pastotordaĵo”或者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是对油条这种中国食品的解释性介绍,而不是对名称的翻译。
你用世界语说“Mi ŝatas manĝi fritaĵon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其他国家的人再翻译成自己的文字,就不是“我喜欢吃油条”,而成了“我喜欢吃用油炸的两根连在一起的面棍”了。
用解释性文字翻译油条这类词的,是想尽可能地把油条这种中国食品解释清楚,让老外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。其实,对没有见过、吃过油条的老外来说,用有限的词(毕竟你不能用词太多)说得再详细,老外也还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。
既然如此,还不以如意译方式翻译这类词。而且,只翻译汉语词意的关键字,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该词时,附加解释。当然,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优势,能配图或者视频则更好。譬如,油条翻译成 oleobastono,包子翻译成farĉopako。这样做,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:
1、利用世界语已有的词根,按照构词规则生成新词,不增加世界语的词根数量,减轻了学习者记忆单词的负担;
2、学习者望文知意,看过解释后,比较容易记住这个词。
3、一次解释,多次使用,提高了语言效率。如果使用解释性文字翻译,则相当于每次出现这个词时都解释一遍;如果采用合成词,只是第一次出现时解释一遍,显然效率要高。一篇文章中五个地方出现“油条”这个词,使用解释性语言翻译,就要重复四次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而如果采用意译关键字的办法,只出现一次“fritaĵo de du-strio da kungluiĝaj pastoj”,其他地方使用oleobastono就行了,节省时间,效率提高。
当然,这样翻译,要求一定要了解汉语词的本意,不能望文生义,把油条的油写成 petrolo,包子的包理解成 sako。而且,包子和饺子,都是用面皮把馅包住的,如何区分也要考虑。要不,包子是 farĉopako,饺子是 etfarĉopako?如果想说小包子怎么办?那就 malgranda farĉopako了,大饺子,当然就是 granda etfarĉopako了。
中国世界语网站绿网
Verda Reto
la ĉina esperanta retejo
http://reto.cn
http://verdareto.com
评论